行风建设
【行风专栏】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者——一月最美医师 重症医学科 翟永飞
时间:2025-03-13
【字体:
手机阅读

重症医学科翟永飞

“快备床,来了一位中年患者,氧饱和度及血压进行性下降,心率低,准备插管,呼吸机、抢救车推过来……”在河南省职工医院ICU病房里,重症医学科医生翟永飞每天就像在几十平米的地方跑马拉松,一天至少走上万步。

“生死之间的抉择和较量,让重症医学充满了挑战。每当成功地将一个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时,那种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。”谈及职业选择时,翟永飞坚定的表示。

与普通科室不同,重症医学科(ICU)的患者病情往往复杂且急危重,翟永飞介绍,“ICU的患者覆盖不同年龄段,从青年到百岁老人,有的患者是要紧急抢救的,有的患者是在大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护的。ICU的患者生命体征随时可能会变得不稳定,医生也常常处于应急状态,每当病情突然变化时,医生必须立即作出反应。”对翟永飞来说,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,救治重症患者是一种负重前行,紧急抢救就像一场百米冲刺,每一秒都生死攸关。

在翟永飞的职业生涯中,一次跨城救治经历让他对医者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。某日深夜,他接到一位洛阳患者的紧急求助——这位曾因脑梗在他手中康复的中年男性,此刻因突发脑出血合并颅内感染陷入危险。监测数据显示,患者血压剧烈波动,血氧饱和度持续不稳定,当地医院已下达病危通知书。“我们只相信您!”家属带着哭腔的恳求,让翟永飞当即决定随车转运。

转运过程中,翟永飞立刻联系神经外科、麻醉科、急诊科等并详细沟通病情,到院后抢救团队立即开启多学科协作模式,给予腰大池引流,降颅压,抗感染,保护各重要脏器等处理措施,重症团队24小时轮班监测。患者脑出血量较大,术后脑肿胀风险极高,翟永飞持续监测颅内压变化,并详细记录数值变化规律,调整治疗药物用量,每一步都严格坚守精准化、滴定式治疗原则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
术后第六日复查显示,患者颅内水肿状况已有显著改善。然而,暂时的好转并不意味着患者已经“转危为安”,因为术后潜在的各种并发症开始逐一显现,“肺部感染”、“脏器功能不全”等持续威胁患者生命,任一并发症均可能带来致命风险。

为有效控制肺部感染,医疗团队紧密协作,翟永飞医生更是每日不离患者床边,通过增加翻身叩背频次、维护气道等措施,同时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灌洗等手段,积极推动肺部与颅内状况的康复进程。

得益于翟永飞及其团队的专业治疗与悉心护理,患者逐渐恢复了意识,生命体征也趋于平稳,最终顺利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。直至此刻,翟永飞医生悬着的心才慢慢安放下来。

“做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师,我清楚记得钟南山老师曾说过,学医可能是偶然,但既然选择了就要用一生去热爱。在重症医学科的道路上,我将不断前行,不断探索,不断学习,用更专业、更精准的医疗技术服务细心呵护患者。”翟永飞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