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
【健康科普】“胬肉攀睛”——一文读懂翼状胬肉
时间:2025-03-03
【字体:
手机阅读

什么是翼状胬肉

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,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,中医称“胬肉攀睛”,俗称“鱼肉”。单眼或双眼发病,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。

翼状胬肉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,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、肥厚、增生,向角膜内发展,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,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影响视力,甚至失明。

翼状胬肉除了影响患者的眼部美观,还会出现:

眼部刺激症状:由翼状胬肉处的泪膜不稳定和局部炎症引起。

视力下降:由不规则散光和胬肉的进展性生长偶尔遮盖视轴引起。

并出现眼红、眼干涩等不适,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。

翼状胬肉分类

眼一般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:

假性胬肉

假性胬肉常因局部损伤形成瘢痕所致。

真性胬肉

①静止型:胬肉长到黑眼珠边缘即止,色微红,但无法自行消退。一般小而静止型胬肉,不影响视力者,不需治疗,观察即可。

②进展型:胬肉头端隆起,充血明显、颈、体宽大,长速快,易长入黑眼球遮盖瞳孔。进展型胬肉已经侵入黑眼球或者严重影响外观时,可行手术治疗。

翼状胬肉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,药物通常只能起到润滑和缓解炎症的作用,但很多时候并不能阻止病情进程,所以手术仍是治疗主要手段。

常见手术方法

翼状胬肉切除术

即单纯切除手术,其操作方法简单、时间短,但术后复发率大,所以这种手术通常不太建议单独应用。

翼状胬肉切除术+结膜瓣移植术

这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。术中取患者自体球结膜缝合于胬肉切除后缺损的球结膜处,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复发,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的外观。

“等遮住瞳孔再治疗?误区!

胬肉一旦到达角膜边缘就需要手术切除,如果拖延治疗的时间太长,手术时不容易切除干净,还会提高复发的可能性。

目前均建议早期手术,因为翼状胬肉越大,手术难度越大,创伤也越大,复发率越高。因此,早手术,好处多。

日常预防

01 注意眼和手的清洁卫生,避免脏手揉眼;

02 翼状胬肉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,如果家族成员中有翼状胬肉的病史,个人需要提高对眼部的防护,并密切观察眼睛,如有不适应尽早就医;

03 长期暴露于强烈紫外线照射的环境,会增加其发生的概率,尤其是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,在外出时应尽量佩戴防护眼镜;

04 避免劳累,尤其避免眼部过度疲劳,适当休息,避免眼部因过度劳累出现慢性炎症;

05 眼表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的患者,需遵医嘱坚持用药,消除炎症对眼睛的干扰。